全屏背景
导航菜单
自定内容
欢迎进入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当前日期时间
自定内容
图片
文章正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31)
作者:秘书处    发布于:2024-03-01    文字:【】【】【

转自 微信公众号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31) (qq.com)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下好协同发展这盘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日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在四川绵阳举行,在部署推进2024年相关工作的同时,各领域的“成绩单”也随之出炉。截至2023年12月底,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0.1%,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先后印发,涪江流域川渝9地协同发展步伐加快,跨区域协作形成的18条经验在国家层面总结推广。

在交通、产业、民生等多个方面,川渝两省市越来越“近”了。两省市从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筹高品质生活与高效能治理等多方面齐发力,坚持“一盘棋”推进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双城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

提升优势产业能级

从2021年的67个到2022年的160个再到2023年的248个,重大合作项目数量的增加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速的标志之一。这些重大项目分布在多个产业领域,包括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而上述4个领域也是川渝两省市提出共同打造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在两省市原本就极具规模化与代表性。

以汽车产业为例,成都、北京、重庆是全国汽车保有量位居前三位的城市,消费热度反映了制造业的繁荣。重庆在整车生产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亮点频出。如今通过产业集群间的跨省协作,可以产生“1+1>2”的效应。

位于绵阳的四川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秦刚说,企业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车企在高压线缆组件等产品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和重庆联合成立了工作专班,相继推动实施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搭建了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50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汇聚于平台之上,相互间的配套合作金额超400亿元。

重庆提出,以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向世界级集群提升为主线,以打造重庆万亿元级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为目标,巩固提升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三大核心优势产业能级。重庆有基础、有目标,成都也在相关领域不断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2023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的通告》显示,在全国14个中国软件名城中,成都位列第6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23年1月至11月,成都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4.3亿元,同比增长14.6%,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

围绕打造电子信息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这一目标,四川与重庆此前共同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川渝新型显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方案》等,从促进产业链需求供给、强化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导。成渝地区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3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中国柔性显示产业重要集聚地。

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装备制造产业(不含汽车)完成产值3329.8亿元,增长5.1%,占重庆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3%,四川则是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川渝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备份中心,已初步搭建起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在消费品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两地采取抱团“出圈”的合作思路,在食品饮料、轻纺服饰、医药健康等方面合作发力,通过举办一系列展会活动,提升川渝消费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探索政策协同改革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川渝两省市近年来不断深化政策协同,强化顶层设计,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例如,建成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成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共创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等,这些改革无疑为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提供了制度支撑。

“进一个门,办两省事。”这是位于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邻水县毗邻地带的川渝高竹新区的优势所在。在新区办企业,用地、水电气等成本均较成都或重庆低。企业还可以自主对比,选择四川或重庆的最优产业扶持政策。这里有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设了全国首条跨省12366热线、全国首个跨省社保服务专窗……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签约入驻企业205家,规上企业达47家。2023年,全年工业用电量为6450万千瓦时,较2020年增加224.85%;税收为11931.6万元,较2020年增加360.30%。

2023年,川渝两省市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办件量突破1500万件次。南充市高坪区发展和改革局项目投资中心主任龚大海说,“川渝通办”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以重庆企业在高坪区成立分公司为例,在申办营业执照环节,通过设在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的川渝通办专窗,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仅需一天,在没提供这项服务以前至少需要7天。”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通报推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的18条经验做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不断提高。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比重为6.5%。

增进两地民生福祉

相互赋能、双向发展,并非仅体现在大项目、大工程上,川渝两省市通过提升高频民生事项服务效能,加强社会治理合作,不断增进两地群众民生福祉。

1月4日,成渝中线高铁中铁五局安岳东制梁场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检验,这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首个制梁场由试生产阶段正式转入批量生产阶段。“制梁场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全速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即便是元旦假期也没有停工。”中铁五局安岳东梁场负责人周涛说。建成后的成渝中线高铁将与既有成渝高铁共同构建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间的高铁双通道,实现重庆、成都“双核”57分钟通达。2023年,成渝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3%,日均开行动车组102对,日均发送旅客达13.7万人次。

“2023年我们一共办理川渝两地户口迁移一站式业务2109起,办理重庆异地居民身份证300余个,并为在资阳的重庆居民开通了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川渝黔‘跨省通办’等业务。”资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金磊说。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从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着手,为密切两地群众交往提供了便利。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上,两省市审议了《推进川渝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便捷生活行动事项2024年版》,按整合深化、集成优化、稳步扩大原则,进一步从10个方面提出39项重点事项。

2023年“双核”联动联建的成绩单已经出炉,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川渝合作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300个川渝共建重大项目、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等工作将持续推进。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可视化成果相继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加速建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来源:经济日报


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四周年。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重庆明确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坚持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牵引,双城经济圈正以重点突破带动总体推进,积累支撑区域发展、整体跃升“加速度”。

2023年以来,重庆大力推进“十项行动”,不断深化与四川的战略协作、工作协调,协同推进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提升了全方位合作水平。

这一年,川渝推动战略共识不断深化、重大改革持续推进、重大政策深入实施、重大平台优化提升,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良好。

这一年,双城经济圈建设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得国家发改委首次通报推广,248个攻坚重大项目年度完成率达120.1%,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双城经济圈建设亮点纷呈。

这一年,川渝持续搭建川渝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加快构建成渝地区新型能源体系,共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川渝通办”提质扩面。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4年的探索、4年的奋斗、4年的积累,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川渝人民心中多了一份坚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从容。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需向高处登攀、向远方前行,还有一道道山梁需要翻越,还有一个个险滩需要跋涉。

志之所趋不可阻。站在新的时间坐标上,川渝正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在浩荡的时代东风中,向着下一个光辉的新征程启航。

2023年1月31日

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场一体化行动方案》

高竹新区税收优惠助力这家企业年产值将增加1/3

1月2日,川渝高竹新区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兴宇新材料)生产车间,忙而有序。

这家企业从重庆江津整体搬迁而来,于2023年正式投产。说起搬迁理由,渝兴宇新材料总经理殷光华算了一笔账:城市维护建设税,市区是7%,县城、城镇是5%,在新区统一为5%。

“政策从优、税负从轻,这是吸引公司从江津区整体迁移到川渝高竹新区的关键因素。”殷光华说,根据川渝两地税务部门对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一体化要求,按照“缴费就低、政策从优”的税费政策,2023年来,在新区各项税费政策的叠加下,渝兴宇新材料累计获得税收优惠近200万元。

节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成为公司扩大生产的关键助力。目前,渝兴宇新材料生产线增加了两条,还预留了两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增加1/3,达到1.2亿元。公司已在新区购买了35亩地作为二期厂房用地,主攻新产品的研发生产。

川渝高竹新区积极探索跨省域税费征管“一体化”改革创新,只是川渝加速推动市场一体化的缩影。

2023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增一份藏品——重庆高新区首张成渝两地互办互发的营业执照(副本)实物。

执照持有人李女士所在公司的首个异地分公司在2020年6月10日落户成都高新区。回想起当年从提交材料到领取执照的时长,她比出两根手指:“只要2个小时。”

事实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执照的标志性意义。它代表着成渝两地高新区市场监管一体化正式开启,在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共优一流营商环境、共建“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等方面,成都与重庆迈出了重要一步。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23年,川渝加速推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铿锵有力。

当前,成渝两地正加紧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川渝毗邻地区等区域先行先试,一体化发展见到新气象。

2023年2月10日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

2023年川渝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

去年12月27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庆渝北换流站项目首次完成混凝土基础浇筑,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按照计划,该项目将在今年7月1日分区域进行电气安装。

渝北±800千伏换流站是重庆占地面积最大、建设工程量最大、总投资最高的电网旗舰型站点,投用后接入电量将超过目前全市用电量的1/4。该项目迎来重大建设节点,意味着作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工程的“疆电入渝”,正加速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

重大项目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2023年以来,川渝两省市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协同强化服务保障,加强项目跟踪调度,像渝北±800千伏换流站这样的重大项目,频频上马。

例如,去年11月24日,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款标准电芯,在宜宾三江新区时代长安宜宾工厂正式下线。这标志着由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打造的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正式投产。

此次投产的动力电池项目,占地1000余亩,年产能最高30吉瓦时,采用行业新一代超级拉线技术,能够实现超高柔性、快速换型,通过技术进阶使产品竞争力大幅领先。

更特别的是,工厂自动化率达95%以上,从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全周期内,可实现1秒钟产出一个电芯、2分半钟产出一个电池包,每天下线的电池可装备2500辆新能源汽车。

又如,重庆东站枢纽站房及CTC主体、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中心工程主体、中瑞(重庆)合作园主体工程目前都已经完工,江津区年产8吉瓦光伏封装材料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南川国家级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化利用基地基本建成。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川渝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持续推动双城经济圈乘势跃升。

2023年4月22日

两省市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

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开建到科研楼主体封顶仅用6个月

去年12月27日,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曾家镇的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

作为肩负原始创新重任的“科学重器”,超瞬态实验装置是全球首次提出两种探针相互耦合的大科学装置,将重点解决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高温燃烧机理、极紫外光刻等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融通创新。

作为落地重庆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30亿元,从正式开建到1号科学研究楼主体封顶,仅用了6个月时间。该项目跑出的“加速度”,只是川渝卡位科技创新赛道的惊鸿一瞥。2023年,瞄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川渝两省市科技创新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比如,去年5月,西部科学城(重庆)金凤实验室首次集中发布7项科技创新成果,涵盖免疫病理基础研究、数字病理设备等多个方面,多项成果为世界首次发现或全国首创。

同年2月,云阳县龙角镇中洲岛,“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将助力重庆打造“世界小行星研究之都”,促进重庆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等高端产业的发展。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去年以来,伴随着科创资源的加速汇集,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矩阵正加速成型——

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千眼天珠”正式建成,跨尺度矢量光场、准环对称仿星器、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启动建设。

科创空间布局更趋协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运,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深入推进,两省市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

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两省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万家,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6项,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

2023年6月28日

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

频推区域合作创新举措 川渝打造多个“全国第一”

去年10月12日,在果园港鱼嘴站,重庆卓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贸易二部部长张熙为950吨进口矿产申报税务时惊喜地发现,由于这些进口矿产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重庆港海关在核算货物完税价格时,将这段线路的8.74万元运费进行了剔除。

“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多式联运境内铁路运费扣减’首次在全国落地。”重庆海关相关负责人称。

去年,为了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协同开放、协同创新,川渝两省市联动推进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营商环境5大领域协同改革开放,合力打造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诸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多式联运境内铁路运费扣减”这样的创新举措,在川渝自贸试验区正不断涌现。

特别是去年5月,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集中发布“‘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监管创新、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川渝自贸试验区司法协同合作创新等8大创新案例。

以“‘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监管创新为例,它是全国首例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协同创新成果,依托“共享盾”技术,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跨关区通办。川渝两地已设置37个受理点,服务企业7000余家,累计办理业务逾万次,办理时长压缩2/3。

依托改革创新持续突破,过去一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

例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项目预计今年底投用,中缅新通道(曼德勒—成都)公铁联运班列成功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前三季度开行4248列、增长3.51%,运输线路近50条、覆盖欧亚超100个城市节点。

又如,“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智博会、西洽会、西博会、科博会等国际大型会展成功举办。

再如,深化拓展“关银一KEY通”跨关区、跨窗口、跨领域“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国首个电子口岸业务跨关区通办,成渝两地已设置受理点40个,异地办理电子口岸相关业务时间压缩2/3以上。

2023年7月14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2023—2027年)》

渝西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约占重庆 “半壁江山”

去年12月22日,一架双尾蝎大型无人机在永川大安通用机场起飞。该产品由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全球首款大型双发、模块化、多用途、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同一天,腾盾科创与永川区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在永川投资建设大型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

永川大型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平地而起,并非个案。去年以来,渝西8区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重点、持续突破,助推特色产业升级再上层楼,加快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

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璧山聚焦动力电池、电驱、底盘、电转向、电制动、智能网联等6大方向,目前已聚集比亚迪、中国中车、中国长安、青山工业等汽车产业规上工业企业115家,去年1—11月实现汽车产业规上工业产值545.4亿元。

永川紧盯已落地的百度自动驾驶和长城汽车两大龙头企业,目前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上企业48家,去年全年产值有望突破560亿元。同时,该区还引进京东、酷哇、九识、白犀牛等10多个自动驾驶项目,落地自动驾驶末端配送、环卫清扫等多种业态。

潼南瞄准汽车后市场,集聚了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棱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君度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汽车后市场企业。

江津围绕汽摩零部件产业,去年以来共引进巨湾技研、瑞标集团等企业的20多个项目。其中,巨湾技研XFC极速充电电池重庆基地项目总投资逾7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逾135亿元。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渝西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超1000亿元,约占重庆“半壁江山”,同比增长12%,高于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

目前,渝西地区正强化财税政策、要素保障,鼓励引导清洁能源、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中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发展带动力和能级提升力,与四川携手共建高水平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11月4日

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

川渝携手“治水” 让饱受污染的琼江焕发新光彩

“以前,琼江可以说是四川、重庆两不管的地带,河水又脏又臭,我们都不敢往这边走。水面上漂满了水葫芦和水草,看不到一点点河面,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去年12月末的一天,潼南区崇龛镇村民王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琼江。

琼江是涪江右岸一级支流、嘉陵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四川乐至县龙门乡黄林树村,在铜梁区安居镇黑龙咀汇入涪江。其中,四川干流长141千米,重庆干流长102千米。

琼江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4月29日。

当天,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与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在潼南区举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双方决定共同纵深推进生态补偿,探索在琼江、濑溪河等流域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联合编制实施琼江流域示范河湖创建方案,打造全国河流联合治理典型样板。

2022年以来,川渝联动上下游,发现整改问题52个,召开区域联席会议5次,开展执法检查40余次,协同处置跨界水事纠纷11起。

2023年,重获新生的琼江焕发光彩,河水清澈、河面宽广,乘船于琼江之上,观赏河畔的油菜花与坐落其间的村落,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琼江的华丽蝶变只是川渝携手“治水”的冰山一角。

去年以来,川渝两省市共建长江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75项,联合印发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推动共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

同时,两省市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加强川渝交界水域巡护监管和上下游、左右岸协作联动,持续深化琼江、涪江、南溪河、铜钵河、大清流河等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如今,重庆238个水站、四川331个水站实现水质数据共享,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来源:重庆日报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年带动进出口贸易创新高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年来,带动我省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1月2日,记者从成都海关获悉,2023年成都海关监管中欧班列(成都)进出口货物119.4万吨,同比增加14.1%;货值463.9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验放经中欧班列(成都)出口汽车51亿元,同比增长5.4倍,全年监管进口肉类2.2亿元,均创新高。

2021年1月,中欧班列(成渝)从成都、重庆两地首发,成为国内首个由两个城市共同运营的中欧班列品牌。统一品牌3年来,中欧班列(成渝)货运规模快速增长,运输货值不断提高、货源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合作不断扩大、运输稳定性不断增强,成渝两地市场拓展至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前11月,中欧班列(成渝)稳定运行近50条线路,累计开行超5000列,占同期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近三成。

近年来,成渝两地海关联合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促进两地现有线路与口岸资源共享互通;在全国率先落地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缩减单列班列口岸通关作业时间24小时以上。3年来,两地海关累计监管中欧班列(成渝)进出口货物820万吨,货值超3500亿元。

依托中欧班列(成渝)等干线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构建起以“一带一路”为引领,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

去年10月,首趟“越桂蓉欧快线”班列开行。这趟从越南胡志明市出发,经成都最终抵达莫斯科的国际班列,企业只需办理一次转关即可完成货物验放手续,实现东盟国家国际过境货物搭乘中欧班列无缝衔接。


来源:四川日报


川渝合作深入推进 东西部协作动能澎湃 省内帮扶落地铺开

以项目为抓手 齐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落实“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广袤的四川大地,区域协同发展正呈现新格局、新面貌。随着川渝两地进入“两会时间”,围绕成渝区域协同发展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川渝两地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202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文件,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乐山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这再次点燃四川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的热情。

“这一系列举措为绵阳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我们将抢抓机遇,抓紧出台抓项目谋划的若干措施,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全力推动33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冯中兵说。

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近日,首批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名单“出炉”,实验室涉及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创新药物领域。未来将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成果转化并形成产业的有效路径。在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愚看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成渝之间,广袤的川中丘陵地区,从南向北,自贡、内江、资阳、遂宁四市依次分布,犹如一道“脊梁”。202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意见,赋予四市新的定位和角色,描绘出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施工图”。

抢抓机遇,遂宁以项目为抓手发力。“我们正加快推进今年的11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以‘遂宁速度’助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加快成势。”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肖霞介绍,与毗邻的重庆市潼南区协作也在深入推进,目前正加快建设遂潼区域职业教育中心、遂潼天然气产业园、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等重点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可视化成果。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也是重要一环。2023年,全省托底性帮扶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各方面资源力量协同帮带,推动39个底子薄、基础差的欠发达县域,加快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形成携手共富新格局。

省内帮扶落地铺开,东西部协作动能澎湃。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浙川东西部协作共实施产业、就业、消费等帮扶项目857个,在产业协作、消费帮扶、文化交流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通过东西部协作搭建的桥梁,广元优质农特产品插上‘数字化’翅膀,白茶产业链做大做强,两地优势互补的产业基础正在集聚。”省人大代表、广元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城深有感触,“今年,我们将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与浙江杭州共同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见效,力争培育更多产业集群,实现互补互促、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


打造“创新金三角”,推动公服“一体化”…代表委员热议川渝合作如何走深走实下好“一盘棋”,川渝两地加速“双向奔赴”


1月19日,川渝两省市同时发布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四川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重庆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数据的变化,折射出两地的发展速度与态势。过去4年,川渝两省市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川渝科技创新“朋友圈”越来越大,四大万亿级产业展现“硬核”实力,毗邻地区合作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乘势跃升。下好“川渝一盘棋”成为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两地如何继续相向而行?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双向奔赴”,成渝中部地区是重要突破口

通车!2023年12月26日,随着成宜高铁首发列车驶出宜宾站,以全新时速串起成都都市圈和川南城市群。

提速!近日,渝昆高铁渝宜段(重庆至宜宾段)完成无砟轨道施工,为渝宜段按期完成铺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宜宾,这两条高铁相连,形成连接成都和重庆的又一条高铁大动脉,增强“双核”对渝西、川南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得到了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江欣国的“点赞”。他建议,应聚焦轨道交通发展中网络融合程度较低这一核心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充分释放轨道交通运输服务潜能。

提速不局限于交通领域。2023年,川渝两省市共建重大项目248个,这个数字在2022年、2021年分别为160个和67个。202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

机制做法也在不断创新。不久前,双方建立了省市领导联系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机制。2023年8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形成的18条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抢抓机遇,处在“双向奔赴”前沿的成渝中部地区更应加快发展,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省政协委员、资阳市政协主席陈莉萍认为,“要强化成都与重庆协同,成渝中部城市积极参与,沿成渝直线主轴规划布局先进制造产业带,促进成渝中部区域产业崛起,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川渝万达开地区也在奋力将“施工图”转变为“实景画”。省人大代表、宣汉县委书记杨勇表示,宣汉有着“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主战场使命,将全力抓好浙江正达凯先进智造产业园等4个百亿项目,推动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协同发展,为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

产业合作,提高川渝产业集群能级成为发力方向

在产业方面,发力方向已锁定——进一步提高川渝产业集群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生产线火力全开,机械手不停挥舞……目前,在该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川渝两地的配套企业占比达37%。“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川渝两地共建万亿级汽车产业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还在这里勃发。

成都大运会期间,80辆氢能大巴车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自2021年“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以来,成渝两地已投入运营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两地产业整合、互补合作的典范。

2023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在自贡市建设了氢能重装物流园,作为成渝城际氢运输支点。“未来,我们将加速渝蓉高速及成渝沿线加氢站点布局,开展成渝城际氢能交通运输示范,协同合作伙伴加快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省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光平说。

2023年12月,在绵阳举行的“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川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川渝地区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型企业集中发布和对接技术需求,目标是打通川渝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信息壁垒,推动更多优秀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产业动力。

“助力成渝绵打造‘创新金三角’,我们今年将继续加大川渝产业需求与技术供给间的对接,推动更多好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动力。”绵阳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说。

协同创新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领域。省人大代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晓晶建议,要以川渝领先的制造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对已有国家级平台给予配套支持,依托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

共建共享,提升政务服务同城化便利化水平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4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便利。

不久前,重庆市民张女士带着在重庆某医院做的检查报告,在四川绵阳某医院免去了重复检查环节。能做到“一次检查,多地互认”,源于2023年4月,绵阳牵头举行的涪江流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会,如今互认范围已拓展至川渝11地,157项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互认的领域和范围,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互认服务的实惠。”绵阳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公共服务加速“一体化”,便捷两地往来。2020年11月以来,川渝两地实现三批次311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落地可办,目前办件量已达1500余万件,极大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化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体系同构,成为多位代表委员共识。“作为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极核,成都都市圈可参考建立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提升政务服务同城化便利化水平。”陈莉萍建议。

针对川渝两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合作中冷热不均的情况,有代表委员建议,川渝两地要立足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做好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来源:四川日报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近日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随着这批项目的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

具体来看,2024年将从七个方面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织密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川渝两地将实施现代基础设施项目101个,建成成都至资阳等市域(郊)铁路、开江至梁平等省际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重庆江北、四川乐山等机场和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等川渝重大通道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力争完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甘孜—天府南—成都东、天府南—铜梁)等项目,加速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年内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等骨干水利工程。

进一步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现代产业体系项目114个,聚焦川渝协同共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宜宾锂电、绵阳巨星永磁、德阳航空航天燃机装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

进一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1个,建成投用锦屏深地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开工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大科学装置等项目。

进一步擦亮巴蜀文旅品牌。实施巴蜀特色文旅项目17个,推进实施重庆观音桥、四川春熙路等传统商圈以及沙坪坝磁器口、成都宽窄巷子等特色商业街区提质工程,加速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期)项目等标志性文旅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商圈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施生态环境项目14个,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六江”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环境治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深入推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对外开放项目5个,加速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西南(自贡)无水港等项目建设。

进一步互惠共享公共服务。实施公共服务项目18个,建成国家六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之一的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快遂潼区域职业教育中心等项目实施,开工建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等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2024年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5年规划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将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干劲,锚定年度任务,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协调调度,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来源:四川日报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  蜀ICP备20019211号-1
访问统计
自定内容
起始时间:2022年1月16日
图片
自定内容

学会电话/传真:86-028-85215766  

学会邮箱:scrss@scrss.net  

学会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韵路150号高新国际广场D座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