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微信公众号 南开城市与区域经济
【南开佳文推荐】流失中的增长:中小城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qq.com)
内容提要:基于2010—2020年的中小城市面板数据,从“城-城”劳动力流动视角探讨技能人口流迁及回流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使用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小城市既存在大量技能人口的迁出,也存在高比例人口回流,且二者存在正相关;理论模型表明,技能人口流动与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口回流将促进迁出地经济向迁入地收敛。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空间计量的实证模型验证了理论推断,并发现技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通过人口回流促进了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生产效率改善,进而提升了经济增长率。最后给出建议,中小城市应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当地企业的培植;在对外部人才的招引中,应选择和本地生产率相匹配的人才。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之谜是经济学恒久不衰的研究母题。随着中国社会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滑,跨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取代人口自然增长成为影响区域人口规模变动的主要力量,对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将发挥更加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王利伟,2023),重新考察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新常态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跨地区流动人口规模总量大增,据国家统计局公告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稳定在2亿人以上,并于2014年增长至2.53亿的高位,占全国人口比重达18.5%。另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年均增长 5.46%,至2020年已跃升至3.7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高达 26.5%;人口迁移模式出现新变化,在空间距离上由跨省迁移为主向省内迁移为主转变(曾永明,2022),城乡模式上由城乡流动向城市间流动倾斜(李兰冰等,2020),迁移目的地趋向多元(程梦瑶,2021),回流人口规模显著(张吉鹏等,2020),流动人口的教育素质趋向高级化,以上均为考察新时代人口流迁与经济增长收敛问题提供了素材。
人口流迁也带来城市人口规模格局的变化。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中国人口减少的城市由91个增加到135个,规模数量显著增加。在这之中,有114个城市是中小城市,占比超过80%。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承载地和人口流迁的重要策源地,中小城市在中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规模流动迁移所引致的规模总量变动会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数据显示,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人均GDP增长率均要高于人口迁入城市。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出于对高实际工资率的追求,流动人口倾向于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故人口迁入城市与人口流失城市年均GDP增长率的差异显示出当前的人口流迁倾向于降低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而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表明人口流迁促进了中小城市体系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考虑到城市流出人口中有相当比例的高教育素质人口,这一结论的得出不得不令人惊讶。这一事实是否确当?胡可欣等(2023)的研究发现,中国所有地级市在2010—2020年的经济差距呈整体收敛态势,李鹏飞和陆铭(2022)的研究也表明,2010—2018年同一省份内部城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也出现显著下降。然而,针对中小城市体系内人口流迁对收敛的影响,尚存在理论空白。
基于人口普查、微观经济调查与区域经济增长数据,可得出2010—2020年中小城市人口流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如下基本事实。
其一,在研究期内,中小城市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现象。使用人口普查和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计算可知,经过近10年的发展,190个中小城市中共有170个城市在2010—2020年期间内出现了人口流失,占比约89.47%。与之相比,101个大城市中仅有47个城市出现了人口流失。中小城市净迁入率普遍位于负半轴区间,单峰性明显,而大城市的净迁入率分布更加疏散,净迁入率均值也较高。
其二,中小城市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口迁出现象。人口流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动态累积性和区域差异性。为考察中小城市迁出人口的技能素质水平,使用2018年CMDS数据和2011—2019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不同规模城市迁出群体和迁出地当地群体高学历人口比例。具体地,由于2018年CMDS数据统计的流动人口迁出时间大多位于2010—2018年区间,使用了2010—2018年迁出地当地高学历人口的平均比例以作对标。总体而言,不论在中小城市还是大城市,迁出人群与当地人群高学历人口占比的比值均显著大于1,说明迁出群体的学历素养普遍优于迁出地当地居民,与人口经济学理论相一致。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两类群体高学历人口份额之比更大,说明中小城市的高技能劳动力外流更为严重;在中小城市内,人口迁入城市的份额之比相对人口流失城市更大,不过由于迁入城市和流失城市数量差异悬殊,这一结果可能不具有统计意义。此外,若将中小城市迁移群体高学历人口数与2010—2018年迁出地当地高学历人口数做比,则会发现人口流失城市的比例更高。综上,中小城市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口迁出,且人口流失城市的高学历人口流出绝对数量更大。
其三,中小城市的人口回流率显著高于大城市,且人口流失城市的回流率更高。所谓人口回流指劳动者因务工、经商等原因在户籍所在地以外城市居住或工作半年以上且返回原出生地的经济现象。参考过往文献,使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2019年的数据加以刻画。相比CMDS数据,CHFS数据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劳动者人口回流事实,且样本的城市覆盖面广,分析价值较高。根据数据库中的问题“你是否在外地有半年以上工作或生活经历?”将回答为“是”的样本赋值为1,并计算该样本在调查城市样本中的比值,形成城市人口回流率指标。容易发现中小城市的人口回流率显著高于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内,人口流失城市的人口回流率也高于人口迁入城市,且两者差异较大。继续考察回流人口的技能素质,可知回流人口的高学历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原住民,上述事实表明,中小城市不仅是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也是大量回流人口的最终目的地,且相对而言人口流失城市回流的比例更高。
H1:在中小城市样本中,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将使得迁入地经济增长率下降和迁出地经济增长率上升,进而促进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敛。
H2:地方人口回流将促进回流地城镇化率和生产效率提升,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略)
四、研究设计
(略)
五、实证研究
(略)
六、结果讨论与政策启示
天地果无初乎?生人果有初乎?中小城市可有发展乎?人口的迁移流动、城市规模的增减变化是区域经济格局变动的缩影。在人口负增长、技能劳动者流失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在过去十年和可见的未来都将面临人口持续减少局面,经济发展前景堪忧。本文构建理论模型证明技能劳动者流迁将促进中小城市经济水平收敛,并基于人口普查、地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小城市向外流出的人口中,高技能劳动者占比高于迁出地当地居民高技能劳动者比例,且人口流失城市高技能劳动者流失的绝对比例更高。人口流失虽减少了中小城市人力资本存量,但在中小城市内,高技能劳动者数量较少,创新溢出效应并不突出,因而人口流失更多通过“资本劳动比”扩张加速了迁出地经济增长。而人口回流通过本地城镇化和人力资本存量提升释放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流失城市经济增长,因而人口流失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总体而言,技能人口迁入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阻尼效应,因而促进了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收敛。不过,空间计量研究也表明,技能人口的流入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因而有助于区域整体经济扩张。基于以上结论可得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
其一,中小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重视本地人才的培育和本土优质企业的培植,不过度追求招引高端、尖端人才。对于缺少创新研发环境和人企匹配、技能匹配基础设施的中小城市,盲目引进高技能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理想。在具体实施层面,首先,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强对本地劳动者的再教育再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养和人才社会化程度。其次,应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最后,应构建成熟市场化机制,促进劳动者和适配厂商更好协作。在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立足规模化,瞄准差异化,不断夯实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基本盘,为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其二,在当前人口流动迁移的大潮中,中小城市应重视回流人口,发挥回流人口社会身份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回流的技能劳动者既是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经济增长的可靠基础。作为当前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中小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着重吸纳一部分“本地乡贤”“域外人才”回归家乡。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农村人口就地“进城”,总而言之,中小城市需要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外部引才和内部适配战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化增进经济效益。
其三,从整个区域维度看,应重视技能人口流迁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引导技能劳动者在全域空间的有效配置。技能劳动者的跨空间流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中小城市可适度让渡高技能素质人力资本资源,另一方面不同规模城市也应进一步发挥异质性技能人口的经济价值,引导多样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本土企业高效匹配,提高区域空间经济效益。
为适应微信阅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见《现代经济探讨》2024年第7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学会秘书工作人员,以便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