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微信公众号 开宗明义
杨开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qq.com)
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弘扬生态文明,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中宣部批准,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大唐集团,于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在北京首都宾馆举办“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教授应邀出席研讨会作大会主旨发言、并主持分论坛3“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共识”。以下系杨开忠教授大会主旨发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会议主题“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低碳发展”,意义深远。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绿色化、数智化融合是其基本技术-经济原则,发展绿色化、数智化融合的生产力也就是新质生产力是其必由之路。所以,我的发言题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走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但主要是踏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时逐步升华形成的,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强调数智化赋能绿色发展的阶段。以202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代表,该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二是强调“双化协同”的阶段。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可以视为“双化协同”的萌芽,这份文件提出“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到 2025 年,数据中心和 5G 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在数据中心、5G 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全面支撑各行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但这个阶段的正式开端则是以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高新区、四川省成都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10个地区首批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为标志的。之后,中央在多份重要文件中强调“双化协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升华为“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最早由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提出,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标志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关系全局的国家战略。同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同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个阶段,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升华为生产力范式。这里,所谓生产力范式也称为生产力质态,是由一套组织一切活动和构建一切制度通用的、同类型的技术和组织原则组成的最佳技术经济模式,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得以运用而重振整个经济并使之现代化的最有效组织方式,是选择最佳实践方式、指导技术经济活动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呢?
人们普遍认为,197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宣告问世,标志着人类进入传统信息生产力时代。经过50来年的发展,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正在衰落,绿智协同的新质生产力范式正在代之而起、进入大爆发期。
生产力新质态既不是单纯的绿色质态,也不是单纯的数智质态,而是由绿色化、智能化有机组成的质态,其崛起是历史必然。一方面,数智化消耗大量矿产资源、能源和水,产生大量碳排放和电子废弃物,其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尤为令人担忧。因而,全过程引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走绿色数智化之路是数智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4年数字经济报告》呼吁国际社会促进循环型数字经济;另一方面,数智化可以降本增效、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冲击强度;可以克服距离和分割,实现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全地域智能感知、互联互通,敏捷适应,增强经济韧性;可以创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提供不可缺少的支撑。因此,数智化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
绿智协同的生产力范式根本不同于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首先,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以化石能源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传统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而新质生产力范式以新能源技术、智能通信技术、新能源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其次,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知识和信息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而新质生产力范式数据成为关键劳动对象、人工智能成为劳动工具;第三,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仍以“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单向线性流动为物质代谢典型模式,而新质生产力以“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模式;第四,传统信息生产力范式以弹性生产为模式,而新质生产力以韧性生产为模式。因此,绿智综合生产力质态具有内在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是人类应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需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学会秘书工作人员,以便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