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城市百人论坛7月29日举行“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线上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承办,邀请论坛成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人民城市”、提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解读和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要义,阐释和宣传相关精神。
会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是他的发言整理:
我今天主要讲三个基本观点:
一、对整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基本判断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再度召开,意味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次会议不仅是对当下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部署,也为今后十年和更长时间的中国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开启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简单说几点原因:一是中国城市发展基本进入后期阶段,大家都把70%作为一个中期和后期划分的标准。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十五五”期间一定会达到70%,后期阶段明显区别于中期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二是中国人口的减少,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新阶段,今后城市的发展包括城市本身置于新阶段的时候,城市动力从哪里来?以前,我国没有经历过的人口减少、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时期,新的城市的发展肯定是和过去不一样的。
三是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动能。以前中国城市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城市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动能也可以认为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现在GDP中接近90%都是在城镇产生,所以在城市发展后期阶段迫切需要寻求新动能。
四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城市多样性和城市品质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城市会有一个新的开端,所以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这一点。
二、今后城市人口增量到底流向哪里?
今后的城市化率是多少?根据国际经验看可能是80%,我认为在中国的状况下,城市人口占比一定会更高,也许会是85%,相对来说在后发的工业化国家里城市化率都是高的。总体来讲,城市等级越高,城市基础设施和条件就越好,这一点暂时不能逆转,今后也许还会进一步强化。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增量到底流到哪里?我认为,在整个中国城市体系中,人还是会进入等级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当然,不一定都流向超大、特大城市,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口一定会流向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随着超大、特大城市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定时期内城市规模往往还会扩大。尽管考虑到国防安全、区域均衡等因素,对于人口流向也会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但总体上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规模等级高城市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三、未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新变化及其规划应对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城市整个发展过程面临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个城市空间是否要大规模的进行郊区化?不是。从日本的经验看,日本现在的国土空间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上属于“紧凑+网络”结构,城市内部空间开始出现收缩现象,很多原位于郊区的开发区或园区都迁入到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内部功能分离走向融合,城市空间更具综合性和复合性特征,会在城市内部空间上出现“再城市化”。
就我国城市而言,以往城市规划大都是限制性的刚性规划,因此都需要做重大的调整,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有弹性思维。本次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城市要强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也使得城市在强调弹性思维下必须坚守底线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有品质思维。另外,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中,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从治理维度上思考与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转自微信公众号:城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