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硬核攻关,到“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铺开;从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到“实验室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中国正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崛起并行,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中指出,到2030年,中国未来产业7大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约10万亿元。这一数据体现了未来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也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探索新发展阶段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导刊》杂志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产业差异与发展策略

新经济导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两大前沿产业。是否可以理解为,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将聚焦于这两大产业?当前,在社会层面,对这两大产业的界定似乎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哪些本质区别?在推动两大产业发展时,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黄群慧:

与一般意义产业体系的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构成的三次产业体系分类相比,以技术成熟度为主要划分标准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产业体系,更能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要素内涵和创新的本质特征。其中,处于孕育和萌芽期的未来产业涉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点方向和领域;新兴产业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商业航天航空及相关服务业等领域。

具体而言,未来产业具有以下四种特性。一是技术通常尚未成熟,例如当前所讨论的未来产业涵盖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空间等多个领域,其确定的技术路径还尚未形成,甚至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具备颠覆性,以人工智能为例,DeepSeek的横空出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径,挑战了以往完全依赖算力的观念,通过独特的逻辑算法大幅节省算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等公司以算力为核心的垄断路径。三是高度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尤其是数理化等基础科学。四是具有融合性,能够将技术进行跨领域融合。因此,这类未来产业通常被视为处于技术萌芽期。

相比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已基本明确,尽管具体的工艺和方法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其发展方向已被广泛认可。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处于孕育期到成长期阶段,正处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因此,被称为“新兴”产业。而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便逐渐转变为传统产业。当然,这种区分更多的是基于人类思维的逻辑划分,在实际产业发展中,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严格。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使用了“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的表述;而在提及未来产业时,则使用了“培育”一词,体现了两者在政策导向上的差异。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智库